情绪科普短片《“感同身受”不等于当个好人》

情绪科普短片《“感同身受”不等于当个好人》2017-05-28T16:05:00+00:00

情绪科普短片《“感同身受”不等于当个好人》

·视觉探索 - 概念短片·视觉探索 - 其他2.4w播放1.6k人气值
发布时间:2017-05-29 00:05

扫码使用新片场app投屏

还记得汶川大地震时,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先生身陷“捐款门”,他表示,“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”,并规定“普通员工限捐10元,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”。当时一片讨伐之声,面对压力不久后万科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以1亿元资金参与四川地震灾区重建,王石也公开表示道歉。相似的,当灾难来临时,民众心中精英富豪是首当其冲要进行捐款的,但是捐多捐少经常会成为百姓们的谈资,捐得少了反而会遭到质疑。 其实真正从事慈善工作的人,比我们想象的要理性冷酷得多。举个例子,当拿到善款后,慈善机构是将钱捐给一穷二白家中的残障儿童,还是捐给能勉强温饱家中的残障儿童,如果从同情心的角度考虑,当然是前者需要更多帮助,但很有可能经过慈善机构专业的评判,资金的流向反而是后者。理性的慈善不已同情心为准则,而同理心则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更多关注抛向掉到井里的幼童,而非全球变暖问题。 保罗‧布鲁姆(Paul Bloom)耶鲁大学心理学认知教授,他有教授《心理学导论》的公开课。同时主张:如果想当个好人或是做善事,依赖同理心是种差劲的方式。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灰色地带,并非单纯黑或白的定义,而过于简单化同理心则更加地危险。移情作用(empathy,或同理心)是与生具来的情感,而且并非人类独有。心理学家史蒂夫‧平克总结道:暴力​的減少或许是因为同理心增强,但它更应该归功于冷峻不带感情的能力,例如谨慎、理性、公正、自我控制、规范、禁令和人权理念等。 所以,感同身受并不能成就一位好人。

标签

评论

等待加载中…